机械职称评审 政府补贴申报 知识产权保护 ——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一体化服务平台
标准成高质量发展 “关键抓手”!国务院 16 次专题学习划重点

安妮
2025-10-23 01:52
01
标准成高质量发展 “基础密码”
图片


10 月 15 日,国务院第十六次专题学习会议以 “强化标准引领保障作用,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为我国标准化工作划出清晰航向。李强总理在主持学习时明确指出,标准是重要基础性制度,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会议直面当前标准化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将标准升级置于突出位置,通过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实体经济提质升级注入内生动力。这一部署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的 “2025 年实现标准供给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 目标一脉相承,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入 “质量效益型” 发展新阶段。

02
三大实施路径:解码标准升级 “操作手册”
图片


会议从供给、实施、国际化三个维度,构建起标准升级的 “三位一体” 推进体系,每一项部署都直击产业发展痛点。


1. 优化供给:数字赋能 + 急用先行


针对部分领域标准滞后问题,会议提出 “逐行逐业梳理标准需求”,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标准制定修订全过程。这一思路在原材料工业领域已率先落地 ——《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明确,未来三年将重点研制 200 项以上数字化转型标准、100 项以上新材料标准,通过 “缺标补标、低标提标” 实现精准供给。这种 “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同步推进” 的模式,正加速破解高端产业 “卡脖子” 难题。


2. 强化实施:刚性约束 + 柔性引导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落地。会议创新性提出 “强制标准责任清单 + 推荐标准政策引用” 的双重机制:一方面通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手段筑牢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中嵌入高水平标准,引导企业主动升级。以绿色发展为例,针对电炉短流程炼钢、氢冶金等新技术,相关标准正同步纳入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传统工业向低碳转型。


3. 提升国际化:制度开放 + 合作共赢


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标准话语权直接影响产业链地位。会议明确要 “深化标准国际合作交流”,这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 85% 以上” 的目标形成呼应。目前,我国在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实现标准输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抢占产业制高点。


03
机制创新:破解标准建设 “协同难题”
图片


标准化工作涉及多层级、多领域,会议针对性提出 “三个处理好关系” 的治理方案,为政策落地扫清障碍:


●政府与市场协同:既发挥政府顶层设计作用,又支持企业、产业联盟主导标准研制。例如在新材料领域,企业主导的团体标准正成为国家标准的重要补充,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国家与地方统筹:通过精简标准层级、破除地方壁垒,形成 “全国统一规则 + 地方特色补充” 格局。这一举措将有效解决此前部分地区标准不一、市场分割的问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清障。


●管理与治理融合: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标准化与行业治理深度绑定。在原材料工业领域,四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的模式,正成为跨领域协同的范本。


04
未来图景:标准如何激活 “发展新动能”
图片


从具体领域看,标准升级的红利已清晰可见:在制造业,数字化标准将推动工厂智能化改造,预计到 2027 年可培育百个以上标准应用典型场景;在绿色发展领域,碳足迹核算、绿电应用等标准将加速 “双碳” 目标落地;在新材料领域,100 项以上新标实施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


对企业而言,这场标准升级既是 “硬约束” 也是 “新机遇”—— 执行高水平标准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政策倾斜,而标准研制能力也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正如会议所强调的,标准升级不是简单的技术规范更新,而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抓手。


当标准成为产业升级的 “指挥棒”、市场秩序的 “稳定器”、国际合作的 “通用语”,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将更加坚实。这场始于标准的变革,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更持久的增长动力。


来源:标准百科

附件: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755-83458818
服务通道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