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职称评审 政府补贴申报 知识产权保护 ——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一体化服务平台
连增18年,汇川技术为何总能踏准“风口”

齐利平
2025-10-13 04:06


五千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连续十余年双位数增长的企业凤毛麟角,汇川技术(300124.SZ)是其中一家。 

 2025年年初以来,公司股价从55.53元一路爬升至9月下旬的80元/股上方,更在9月25日创下89.65元/股的历史新高。另一端,一路飞奔的业绩为股价的上涨做了背书。 

 2025年上半年,汇川技术实现营业总收入205.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73%;实现营业利润31.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6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15%。 

 这是什么概念呢,纵观A股上半年只有2.36%的公司营业收入超过了200亿元,而营业利润超过30亿元的仅占1.75%。 

    图 2007-2024公司营收及其同比增长率情况  

 这样的业绩表现并非偶然,自2007年起,公司营业收入连续十八年保持双位数增长,一直在奔跑,似乎从未有过倦怠期。任何事物想要做到十年如一日都并非易事,汇川技术为何能持续增长?增长背后的实力又源自于哪里? 

 

  壹 | 追风者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汇川技术的故事正是不断抓住风口的写照。 

 2003年,公司前身苏州默纳克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最初聚焦变频器的研发制造。两年后,推出首套国产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产品,在此之前,该领域一直被外资垄断。这也成为了公司赶上第一个风口的入场券。 

 彼时正值房地产基建与装备制造产业高速发展时期,高楼拔地而起催生了大量电梯安装需求。抓住这一机遇的同时,公司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先后又推出了PLC控制器、伺服系统,逐步向工控解放方案供应商转型。至此,电梯与通用自动化成为公司两大支柱业务,而发展这两项业务所积累的技术也为公司下一次变革埋下了伏笔。 

 2008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 

 2007-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达60%,归母净利润CAGR为62%,营业收入从2007年的1.59亿上涨至2011年的10.54亿元,实现了规模量级的突破。 

 成为工控解决方案供应商后,公司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将目光投向新赛道——新能源汽车,开始为下一个风口蓄力。 

 2010-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驱动下进入培育期,而公司早在2009年便超前组建研发团队,完成电力电子底层技术向三电系统的延伸。 

 2012年,公司和宇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进军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产业。 

 依托工控底层技术,公司开始进行下游场景多元化布局。然而,多元化布局难免会存在部分技术短板,想要快速补齐短板,并购是个捷径。 

 公司先后并购整合了长春汇通、睿瞻科技、江苏经纬、上海莱恩、上海贝思特等企业,系统性补强在轨道交通装备、工业传动解决方案、电梯电气整体配套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能力。 

 2016年,凭借在伺服驱动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成功推出SCARA工业机器人产品线,正式进军工业机器人产业。 

 增长态势得以延续,2012-2019年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达到30%、17%,总营收从11.93亿元增长至73.9亿元。至此,公司四大核心支柱业务——电梯、通用自动化(包括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全部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公司新能源类产品首次超过通用自动化类产品,以44.93%的占比成为公司第一大营收来源,通用自动化类产品以41.15%位列第二。 

    图 公司不同业务占总营收比例情况  

 2020年以来,工控产品国产替代浪潮兴起,公司核心产品市占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内资工控龙头。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InoCube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生产管理与能源优化能力,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进军欧美、东南亚等国外市场,2024年末,国外营收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到5.51%。 

 国产替代、数字化转型以及出海为公司发展又踩了一脚油门,2020年公司总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2020-2024年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34%、20%,总营收从115.11亿元增长至370.41亿元,规模持续扩张。 

 回望公司发展历程,从单一变频器产品到通用自动化、新能源车再到机器人,积极抓住每一次风口成为公司保持增长的秘诀,那么总能抓住风口肯定不能总靠运气,这背后又藏着什么隐情呢? 

 

  贰 | 总能抓住风口的原因                

 想要抓住风口,除了运气,还得有实力。 

 对于公司而言,高研发投入是实力不可或缺的来源。公司产品分为标准化产品与定制化产品,产品开发采用基于IPD的集成开发模式,研发涵盖技术研究、平台产品开发、定制化产品开发。 

 自2010年来,公司研发投入连续十余年呈双位数增长,研发费用总额从2010年的0.5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31.47亿元,资金投入为变化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图 公司研发费用总额及其增长率情况  

 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常年保持在8%以上,对比同行业公司伟创电气、雷赛智能、威迈斯,研发费用率较为平稳并且处于中上水平。 

    图 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研发费用率情况  

 这么多的研发资金都用在哪了?以2024年为例,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共计31.47亿元,其中,用于人力资源费的支出最多,为23.34亿元。公司研发人员有5538人,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达到22.65%。 

 研发投入效果如何?2024年年报中显示共计67个研发投入项目,其中,24个项目已进入验证阶段,另外有21个新增项目,涵盖新一代变频器、伺服海外系列产品等,作为机器人补充系列的协作机器人正处于开发阶段。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累计获得2,886个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然而不止于此,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在工业软件、控制层等核心技术上,仍然落后于国际主流品牌,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 

 产品矩阵的丰富与升级使得公司的业绩有了绝对值的增长,但整体毛利率却有所下滑。 

 从财报中可以发现,公司综合毛利率由2020年的39.2%下降至2024年的28.7%。究其原因,通用自动化业务(含工业机器人)长期保持40%以上的高毛利率,贡献了超六成营业利润;电梯业务毛利率则稳定在25%以上;新能源汽车及轨交的毛利率相对较低,仅有不到20%。 

    图 公司综合毛利率及不同业务毛利率情况  

 然而,新能源车业务收入占比却从2020年13%提升至2024的43%,超过通用自动化类产品,成为公司第一大营收来源。而其毛利率长期小于20%,在其他业务毛利率没有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伴随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下滑就不足为奇了。 

 从长远来看,工业机器人产品有望凭借其高毛利特性带动公司整体毛利情况的改善。 

 2021年以来,公司工业机器人业务发展迅速,于2024年实现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37%。根据MIR数据,2024年公司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占率约9%,在内资企业中排名第二。未来随着南京基地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40万台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有勇于改变迎上风口的勇气,有舍得投入夯实自身实力的底气,在变化中锚定不变,是公司能够持续增长的本质原因。至于未来能否延续过往势头,还需时间验证。


附件: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755-83458818
服务通道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