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职称评审 政府补贴申报 知识产权保护 ——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一体化服务平台
五轴机床技术攻关:院士领航破困局,中国智造迈向高精度时代

高航
2025-08-07 10:13


精度差百倍,价格差百倍**,中国高端机床困局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测量精度与智能革命的生死竞速。


“同样都是五轴加工中心,功能一样,但售价相差100倍。”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在2024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上直言不讳。他点破了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跨越的核心痛点:精度决定价值。在全球五轴机床的“六个梯队”划分中,德国、瑞士企业稳居第一梯队,而中国企业主要位于第五、第六梯队。

这一差距直接制约着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战略产业的发展。火箭发动机内腔的精细雕刻、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曲面加工,这些“卡脖子”工艺长期依赖进口设备。




01 精度困局,测量体系的战略缺失

“要想造得出,必先测得出;要想造得精,必先测得准”**,谭久彬院士的这句论断揭示了精密制造的底层逻辑。他以荷兰ASML公司为例指出,在2万名技术研发团队中,测量调试与精度性能调控人员占比达50%,正是这种投入支撑了光刻机的原子级制造精度。

当前中国五轴机床的差距本质上是测量体系的差距。谭久彬院士分析,制造能力按精度可分为四个层级:一般精度制造、精密级制造、超精密级制造和原子级制造。每提升一个层级,测量仪器的投入占比便显著增加。在超精密制造阶段,测量设备投入几乎占据总成本的一半。

然而现实严峻。2025年7月,一项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显示,传统五轴机床采用线性插补时,在曲率突变区域弦高误差高达0.1毫米,导致轨迹振荡严重。而采用新型双NURBS曲线插补算法后,最大弦高误差被压缩到0.001毫米以内,降幅达95%。

谭久彬呼吁加快建设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框架:基于基本常数定义的国家计量体系—新形态产业测量体系—全制造链精度管理。他认为这是中国制造业跨越中高端门槛的必经之路。


02 技术突围,产学研攻坚的破冰之路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选择了自主攻坚。卢秉恒院士作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的专职技术责任人,见证了国产五轴技术的突破历程。

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的国产化成为关键突破口。2015年,大连光洋科技研发的“光纤总线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和“五轴立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通过国家级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这套系统成功装备于中航工业多个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实现了进口替代。

在航天制造一线,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的刘争团队用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解决了火箭零部件内腔加工的难题。“就像在鼻烟壶里作画”,刘争如此形容火箭筒体内壁雕刻的挑战。

传统方法依赖工人手动控制L形角铣头,反复测量调整导致效率低下。刘争团队通过攻克五轴编程、虚拟仿真、后置处理等核心技术,实现了角铣头在狭小空间内的任意平移与摆动加工,让上千万元的设备真正“物尽其用”。




03 智能革命,AI重构制造范式

2025年7月26日,上海拓璞数控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斩获SAIL之星奖,标志着五轴机床技术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其开发的“智造万物”AI五轴机床项目,将工业大模型深度嵌入数控系统底层架构,实现了从设计图到控制指令的端到端智能加工。


这项突破彻底颠覆了传统制造流程。传统工艺需经历“工艺规划-CAM-后置处理-速度规划-运动控制”五个独立环节,高度依赖专家经验。而AI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普适逼近性与五轴加工通用性结合,实现了工艺自动生成与动态优化。

同样在2025年7月,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双NURBS曲线同步插补算法实现工程化突破。该技术采用“主-从双曲线策略”:主曲线控制刀具中心轨迹,从曲线同步调整刀具姿态,通过统一时间参数映射实现五轴协同运动。

这一技术解决了传统线性插补在曲率突变处的振荡问题。仿真数据显示,在叶片曲面加工中,其将插补点过量误差比例从53.2%降至4.3%,轨迹平稳性显著提升。



04 未来之路,精度与智能的融合演进

精度与智能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代五轴机床的核心方向。谭久彬院士强调:“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由常数定义后,量值传递扁平化,测量精度与效率将极大提升。”这一变革将直接推动五轴机床向原子级制造逼近。

国产化技术链构建也在加速。大连光洋十年间承担1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定7项行业标准,获得300余项专利,已构建从数控系统到功能部件的完整产业链。星火数控的CNCX630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突破五轴联动控制技术,为航空航天大型零件提供一体化加工方案。

智能化进程则向“无人化决策”迈进。拓璞数控开创的“精密加工平权时代”,让制造装备从“人手的延伸”升级为“人类创造力的延伸”。其上海总部与嘉兴基地的协同布局,正加速推进“航空航天技术反哺通用制造”的战略转型。


航天数控专家刘争至今记得,当团队首次实现角铣头在火箭筒体内腔自由摆动加工时,操作工颤抖的手终于不再需要反复调整刀具角度。

而在上海拓璞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看着AI大模型生成的第一条无瑕疵叶轮加工程序,传统需要8小时的编程被压缩到8分钟。

从卢秉恒院士主持专项攻关,到谭久彬呼吁构建新一代测量体系,再到刘争们在一线打磨千分之一的精度提升——中国五轴机床的突围轨迹如同他们加工的复杂曲面: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需多轴联动、协同进给。精密制造没有捷径,但跨越门槛后的风景,足以支撑中国火箭飞得更高、更远。

以下是五轴机床关键技术的精炼总结,结合院士观点与前沿突破:

五大核心技术
1. 高精度测量体系
   - 核心: "造得精必先测得准"(谭久彬院士) 
   - 痛点:国产超精密测量设备投入占比不足(国际先进占比达50%) 
   - 突破:原子级计量基准构建(如基本常数定义量值传递) 

2. 五轴联动运动控制
   - 核心算法: 双NURBS曲线同步插补
 - 突破性效果:弦高误差从0.1mm→0.001mm(降幅95%) 
   - 价值:解决曲率突变区域轨迹振荡(叶片加工关键) 

3. 智能数控系统
   - 趋势: AI大模型嵌入底层架构(如拓璞"智造万物"系统) 
   - 变革: 
     ? 工艺规划时间从8小时→8分钟 
     ? 实现端到端自主决策加工 

4. 功能部件国产化
   - 关键部件:光纤总线数控系统(大连光洋)、角铣头(航天应用) 
   - 突破点: 
     ? 五轴编程与空间避碰算法 
    ? RTCP(旋转刀具中心点)精度补偿 

5. 精度寿命工程
   - 核心: 全制造链精度管理**(谭久彬提出) 
   - 实践: 
    ? 热变形/振动实时补偿 
   ? 磨损预测性维护(工业大数据驱动)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仅供学习参考,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件: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755-83458818
服务通道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