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职称评审 政府补贴申报 知识产权保护 ——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一体化服务平台
行业衰退?基金会数量负增长预示着什么

王亚梅
2025-08-05 11:27

近期,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新成立基金会57家,而注销/撤销基金会数量达106家,基金会数量出现了负增长。


有人说,“这是行业衰退的信号。”我们看到的是经济下行周期中,一场生存压力的测试。在价值坚守与市场智慧的交汇处,正孕育着公益行业的变革潮汐。


数字背后的公益新逻辑

本次注销的基金会中,企业基金会占比为18%。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组织,也难以为继,不免让人有些意难平。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大量基金会的成立曾推动公益资源迅速汇聚,但部分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治理结构不完善、项目执行能力不足、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


基金会注销数量超过新成立数量,本质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筛选真正能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议题改善的组织


对企业基金会而言,依托母公司的先天优势,却也易陷入“资源依赖陷阱”。当“拍脑袋”代替“基线调研”,品牌宣传压倒社会需求,组织就偏离了使命,可持续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那些扎根基层、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组织,正在重构公益资源的分配逻辑。



企业公益的模式变革 

企业参与公益,不应局限于资金捐赠,而要锚定社会需求、共享优势资源,让公益项目成为共创价值的试金石。这个过程中,企业不再是被仰视的资助者,也不是事必躬亲的服务者,而是搭建平台的连接者。


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翼飞认为,“公益和商业不是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公益对商业手段是开放的,好商业和好公益殊途同归。”


他介绍,2022年以后,来自复星企业生态内部的捐赠不到基金会收入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捐赠主要来自外部的合作。复星基金会不依赖集团直接资助,通过开放、共享企业生态,共创价值的实现自我造血,并间接为企业业务发展创造价值。


疫情初期,复星基金会与腾讯基金会、友成企业家基金会、中欧校友总会及很多企业合作,利用复星集团的国际供应链,采购了大量当时急需的防疫物资,送达武汉。


在疫情全球蔓延之后,基金会又把中国的物资运往世界各地。这套模式,在后来的土耳其地震、甘肃积石山地震中也发挥了很大成效。


在“千乡万店”项目中,基金会与“依视路”合作,将公益项目产品化,赋能乡村青年创业者,搭建覆盖乡村的销售网络。这不仅缓解了乡村市场充斥假冒伪劣眼镜的问题,还为集团开拓下沉市场,创造了新业务增长点。在海外公益行动中,基金会还帮助中资企业提升ESG绩效和当地社区认可度,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其基于“一体两翼”模式,要求所有项目在有充实内容的基础上,在计划的时间内,实现品牌影响力和资金闭环。这不仅减少了对复星集团捐赠的依赖,以市场化手段,反哺企业业务拓展、声誉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形成公益与商业的共赢生态。


当商业渠道成为社会服务深入社区的触手,当物资通过供应链高效抵达灾区,是公益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今年贵州省榕江、从江等地遭遇特大洪水,伊利集团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紧急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在“腾讯基金会数字关爱平台”发起“榕江洪灾伊利奶制品发放”活动。


在乡政府的协助下,救援工作组摸底当地需要的物资和受助人信息,受助人可通过小程序核验身份领取“关爱卡”,到指定地点领取物资。在整个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每一份物资流向都清晰可查,充分保障了援助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在上述案例中,企业基金会和企业都像一个“路由器”,让分散的公益资源实现高效匹配。这种定位转变,能让公益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形成“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


在坚守中进化

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指出,基金会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脱离企业、脱离财富的拥有者,为了把价值目的固定下来,所创生出的一种实现形式。


在今年公布的106家注销机构中,45%长期存在不合规问题。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规律:公益不是聚光灯下的秀场,而是用系统性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设施。企业不妨从定位、组织与绩效等方面,探索创新的可能。


重新定位,将公益视为企业社会创新的抓手。公益项目可以成为企业洞察社会需求的传感器,新技术应用的试验场,员工价值认同的凝聚器。试想,某企业在支持助残就业辅导时,发现了人才储备新路径,基金会就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产。


优化管理能力,建立专业的公益团队或岗位。公益团队的成员不仅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也要能够根据企业战略和社会需求,制定计划,并与营销、HR、GR、法务、财务等内部利益相关方有效协同,共同实施,推动可持续战略目标的达成。


升维评估公益项目价值。以往一些企业仅仅关注捐赠金额的多少和活动参与人数等项目产出,忽视了项目对社会问题的实际改善效果,也对公益为业务带来的价值鲜有关注。而国内外众多案例证明,将公益与企业的战略深度绑定,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视角进行评估,更有助于优化项目策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基金会数量的“负增长”,是公益行业成长中的阵痛。


当公益融入企业可持续战略,产品与服务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载体。我们相信,这种“公益即业务”创造的差异化竞争力,与ESG报告中的数据同样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作者简介:

岩松



源自:公益时报

统筹:公益传播中心


附件: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755-83458818
服务通道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