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职称评审 政府补贴申报 知识产权保护 ——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一体化服务平台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产学研一体化助深圳成“创新绿洲”

康攀
2020-06-19 09:46

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已走过40年。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曾强调,“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澎湃新闻近日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系列报道,庆祝改革开放40年。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更为开启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间,“创新”是深圳得以腾飞绕不开的关键词。从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相关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深圳构建了一个典型样本。

据深圳市统计局2018年4月发布的《深圳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快速发展背后的一项关键要素在于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的协同创新机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就是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产物。澎湃新闻近日随中央媒体采访团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进行了“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集中采访活动”,了解该院近年来的发展成就。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自1996年创建以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已累计孵化企业1500多家,培养上市公司21家,在珠三角地区成立了一批创新中心及孵化基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等多项服务。

38岁的刘仁辰现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已在英国牛津留学工作了13年的他选择回到母校,负责国际技术转移业务,协助研究院引进国际人才和高水平科技项目落户深圳。

“平台可以为海外团队一站式解决其需要的相关科研配套。相关人才、投资空间、科技服务、海外拓展等,都能在平台齐备,这是比较罕见的。”刘仁辰评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功能齐备的产学研平台,这也是他归国参与其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地方科技创新如果比较热,那么跟着它的创新资本一定比较富集,这会形成一个正反馈,深圳正在形成这样的环境。”

突破技术、人才制约

早期的深圳以“三来一补”业务的迅速扩展开创了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支撑其经济飞跃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滑坡,深圳开始思考将高附加值和低资源消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方向。

1991年8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并随后开始有意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圳南山区科技园即在此背景下启动。

当时,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高校中,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案例并不多见,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亟待建立一座桥梁。

1996年,在深圳市产业全面升级和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求之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得以诞生。

“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这种“四不像”的模式是研究院的重要特点。

在这种模式下,研发平台、人才培养、投资孵化、创新基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构成了研究院的六大功能板块,技术、人才、资金、载体等要素均完整齐备,使得科技项目、创业企业都能在此落地发展。

海归受吸引回国

2016年,刘仁辰从英国牛津大学回国加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此之前13年间,他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即赴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随后留校从事技术转移方面的工作。

作为清华校友,他一直怀有深深的母校情结。因此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召唤”之时便毅然回国。与在牛津时的工作相似,他在深圳主要负责国际技术转移,即将创新团队引进中国,对接中国资源,实现项目成果转化。

为更好地实现引进来战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较早地布局海外,先后创立北美(硅谷)、英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和美东(波士顿)等六个海外中心,引进国际人才和高水平科技项目,在国际技术转移领域进行探索。

“在许多关键领域,我们与国外水平不相上下。”刘仁辰表示,国外的技术整体比较领先,这也是引入创新型团队的意义所在。

为引入海外的团队、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明显提供了功能齐备的独特平台,“这在海外都很难发现。”一个科技项目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所需要素在这都能找到,“海外更多的是大学搞技术,创业团队搞项目,比较散落。”

“平台可以为海外团队一站式解决其需要的相关科研配套。相关人才、投资空间、科技服务、海外拓展等。”刘仁辰表示。

据介绍,迄今为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积投入 6 亿多元,成立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36 个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拥有包括国内外院士7名、“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5名在内的数百人的研发团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5项,两支研发团队获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资助,五支研发队伍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支持,申请专利五百多项、获得授权三百多项。

深圳清华信息港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深圳是个高效、充满机会和能量、年轻向上的城市。”回国两年,刘仁辰感慨这里的氛围、环境等各方面都令他满意,“深圳政府务实高效、思路开放、勇于尝试新东西,这对海外回来的人也很重要。”

对于和他一样的不少海归而言,“能参与祖国的大发展”使得他们在国内工作时也多了一层使命感。对比深圳和牛津的工作,刘仁辰说自己接触的范围、信息量、做事情的高度都不一样,“可能原来只解决一个项目、一个技术领域的问题,现在解决好多项目产业化的问题。”

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深圳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科技企业创新热土。2017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这个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14家企业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168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万家,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9%。

这也源于深圳对研发的多年重视。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3%,研发投入强度接近全球最高的以色列、韩国水平。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1位。

“现在的深圳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绿洲’。”5月9日,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采访团座谈时,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发言中表示,深圳建市之初,全市大学、科研院所数量都是“零”,科技资源“一穷二白”。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

“一个地方科技创新如果比较热,那么跟着它的创新资本一定比较富集,这会形成一个正反馈,深圳正在形成这样的环境。”刘仁辰表示,深圳政府、民间资本都比较愿意支持早期技术发展。“这里每天都有‘传说’产生,我们周围有150家上市公司。”

近几年来,数家海外创新公司通过刘仁辰的团队对接进入中国,深圳已经形成了能让海外创新团队成批进入的跨境服务平台,能为不同类别的团队和专家提供特色的服务。刘仁辰表示:“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 没有疲劳感。”

“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接下来,他还计划更进一步专业化地打造出创新产业链,“原来是一个个好的项目,希望之后能让项目之间形成关联。”


附件: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755-83458818
服务通道
回到顶端